《易传》的思考和质疑!

 

每当我打开《易经》,都有一份感概,千百年来这部神秘的书籍耗费了无数人的心血甚至毕生精力。事到如今,没有定论也不会有定论,因为目前的人类思维还不能解开易经的所有秘密。以人类129600年为一个文明周期看,易经可能就是上一个周期文明留传到我们这个周期的文明,这种文明远远超出了人类现有的文明,故有“河出图,洛出书”之说。
对易经的解释莫过于《易传》了,目前的《易经》几乎被《易传》所统领,说到易经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易传的。如“天尊地卑”,并演绎的到“男尊女卑”,并被统治阶级所运用,针对这句话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等,这些朗朗上口的言语,不仅在目不识丁的口中,士大夫学者也不乏其人。可见《易传》对后人影响之深,似乎是已是不变的真理。要是有人认为《易传》有不妥之处,更不要说废除《易传》学易了,会遭遇群起而攻之的困境,会认为你不学无术,就像当初哥白尼说地球是圆的而被烧死一样。但《易传》出自人之手,目前为止,凡是人作的东西就不可能完美,必有错误之处,《易传》经过几千年的流传,相信必有辗转反侧,正确的东西传成错误的,错误的改成正确的地方。所以《易传》不是准则、更不是不能动的东西,不学易传也不是不可以的事情,难道学易必须学易传?如果是这样的话,易经在易传出来之前就应该失传了。所以我一直认为先抛开《易传》学易,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初学者。
对《易传》的解释和论文可以用万万亿亿来计,可以说没有一个是完全正确的,几千年前的东西到目前都不能解释清楚,不能说圣人有多高,只能说《易传》本身可能把某些问题复杂化了。而千百年来所有研究易经的文人学者,没有一个是离开了《易传》来做学问的,正是将《易传》放在了易经里面,所以没人再敢动它,这本身就是一个谬误。我们可以不需要重新写一部《易经》,因为《易经》的源头无从说起,但作为《易经》的注释《易传》是可以被修改、被重写的,不怀疑有一天会出现!
事实上,历代学者对《易传》中的一些问题也提出过不少质疑。记得我读《易传》的时候“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参天两地而倚数”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参”是什么意思。查了现今字典无解,最后在说文解字里面得到启发,说文解字解释这个字为金文所指的叁宿星。所以我认为这个“参”字是易传做成后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刻版错字,将“叁”刻成了“参”,即使当时的“参”和“叁”是可以替代的同意字,至少现在我们也应该把这个参改成叁,有什么不可以动的!更何况《易传》当初还有手抄本呢。只有这样再读易传才能读得过去,不然会误导后来学易者,他们也可能为这句话耗费毕生精力。12345五个数,1、3、5天数三个,2、4地数两个,所以叫着“叁天两地”。倚5的基础上错综加减前面的数字构成洛书数,叁伍壹拾伍,洛书上下左右横竖相加均为15,也就是九宫八卦飞星图。《易传》不以图示均以言说,文章中也有把一个论断放在不同的字里行间进行论述的,要学习者自己去找。一旦你有疑问仿佛都能在易传中找到批驳你的论句,找不到都说是隐藏在句子段落中的,即使找不到,有千百个学者可以在《易传》中帮你找到,否则就是不学无术了。呜呼,《易传》真有这么神奇?
我从来不认为《易传》不对,易传作为表达儒家的思想影响深远,这就是是她的意义所在。作为发扬光大儒家思想必须读易传。更何况没有绝对正确和错误的东西存在;但是《易传》不能替代群经之首《易经》这是毫无疑问的,《易经》不应该包含《易传》,才能还易经的本来面目,十之八九学易者学的就是《易传》,本末倒置,易经经文未读到,已经就被易传的艰涩围困了几年几十年或是早早放弃。易传的思维,到底对社会发展起到多大的作用,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反复琢磨也不得而知,可能对学者的不断研究倒是非常具有价值的,不然易学者一生忙乎什么?难道没有《易传》易经就必须失传没有用处了?抛开《易传》重新开始学易往往会感受到《易经》带来的天地神秘力量的庇护,使人对易产生新的认识。我认为,《易》《传》必须分开,学《易经》就是念经文,不要被《易传》所迷惑,《易传》只是一本学易的参考书,和其他众多的参考书没有什么两样,一家之说而已,用它作为参考书和用《易经指导看中医》作为参考书没有什么区别。否则,《易经》经文都读不清楚,卦象都不知道是怎么画的,还读什么《易传》。
前面说过《易》与《易传》的区别。有人误解这是否定儒家思想的话,那就是无知了。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儒家思想的历史,没有儒家思想也就没有了中国,因为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中国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被父母被环境的儒家思想所熏陶,离开了儒家思想可以说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了。中国在崛起,在世界各地崛起,也会把儒家的思想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孔子学院 ”的原因,也被其他国家仿佛看到的可怕“黄祸”一样。这是中国人作为骄傲的地方。世界属于我们?!
经查阅,早在北宋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全集》中就对易传提出质疑并加以批评,欧阳修列举了大量的例证,说明《系辞》,《文言》等篇之文“繁衍丛脞”、“自相乘戾”,皆非圣人之作。 就其“繁衍丛脞”而言,虽于易义无甚大害,但是重复杂乱,显然是后人杂取众讲师之言,择之不精,拼凑编纂而成,如果认为是圣人之作,实为大谬。至于其“自相乘戾”之处,则由于“害经而惑世”,诖误学者,为患甚大,不可以不辨。
易作为原经,百家认可大道,非儒家之道,乃宇宙大道,不应轻易被《易传》所蒙蔽,儒道两家虽有差异,但其经典均源于易,而非源于儒家的《易传》,不应本末倒置。而《道德经》却未被列入易经,可见儒家思想几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易传》相对于《易经》来说理应分开,传和易实不可相提并论。站在《易传》的立场学易,只是从儒家的角度去理解易经。所以我们应该明白,读易经原文百遍胜读《易传》千遍。然而,作为研究儒家思想对我们深远的影响,《易传》又不可不读。
易经在古代,实际上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种。连山和归藏基本失传。而春秋时代,《周易》就开始流行,并且在当时就有很多人文人术士对周易进行研究了,到了战国时期出现《易传》,包括《文言》、《彖传》、《象传》、《系辞传》、《序卦传》、《杂卦传》等,也统称“十翼”。这十翼被编入了《易经》当中。现在我们看到的《易经》一般开始就是《易传》,接着才是真正的易经经文。《易经》几乎已被《易传》所取代。
按照人类129600年的循环历史看,《易经》极有可能是人类上一循环周期内留下的图像信息,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循环在129600年历史长河周期中,在这个周期前的文明都已毁灭,但作为图像信息的人类文明信息有可能被其他物质带到我们的这个周期中来。故曰“河出图、洛出书”!
个人认为《易传》把《易经》搞得更加神秘难懂;比如《序卦传》以人世生活来排列卦序,用人文之道替代自然大道,人道岂能说明天道?!《易传》抛开易数谈易理,殊不知,数为唯一,理有万千,何止一部易传能说清的!所以明白什么是易经,除了讲易理而先应明白易数,没有数何来理?先有数才有理。有理一万条不见得就能说明现实存在的数字,因为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所以道理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只有正本清源从数说起才能明白大道自然的规律。
初学易者,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从易传开始的,而《易传》对《易经》来说必有言不尽意的地方,所以学者多半以文字的表现、生活的逻辑来理解易经,终将一无所获。如果易经真是更高文明留下的产物,那么按照天道的循环来看,从古到今人们对易经的解释仅仅是个人的一个片面看法而已。比如《序卦传》不以先天八卦为卦序,也不以后天八卦为卦序,而几乎是以人文生活方式为卦序,把天道的循环规律几乎解释为一个小孩出生后先不会说话走路要躲在屋里等大点了要出去找吃的然后又引起了争斗还引来了打官司等等如此一生,似乎让人觉得这就是六十四卦的卦序。先后天卦序避而不谈,又多出一个人生卦序,让后学者无所适从。诚然,序卦传说得也没错,可以这么比喻人的一生就是天体的一生,但这只能是街边闲谈的道理。我们不能用爸爸和妈妈的生活规律来解释太阳和地球的天体运动规律,或许能解释得通,但也有点贻笑大方吧。所以我认为只有从《易经》中将《易传》放在一边,才能还《易经》的本来面目。
《易经》原本应该这样的顺序:第一页空白,第二页以后为太极图、两仪变四象变八卦图,六四卦先天方圆图,然后是每卦的经文,顶多再对空白页和几幅图取个名字。足矣!初学者拿到这样的易经多看多读必定会有所悟,并更加容易理解什么是《易经》,用带易传的易经学易如果要20年的话,那么直径抛开易传进行易经原文学习则只需要两年。

返回首页

http://www.iching.name
所有文章为易经玄学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